• 首页
  • 排行榜
  • 标签
  • 我的收藏
  • 朋友圈
  • 分享
  • 联系我们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茶经壶典

所属分类: 一壶春秋 茶经壶典

本版主题: 15

今日更新: 0

茶里乾坤大,壶中日月长。中国茶文化、茶史、茶事、茶俗讨论区。
发布新主题
  • 2022年放假时间安排
  • 粤港澳大湾区
  • 早期水平壶
  • “黑茶一何美,羌马一何殊”走了千年的茶马路
  • 紫砂一廠與廠壺簡述(轉)
  • 關於荊溪姓製之說明(轉)

關於荊溪姓製之說明(轉)

0 / 6346
admin 发表于 2020-12-2 22:58:2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荆溪姓制800x532.jpg

1980年代,在宜興一廠的紫砂壺年紀中,是一個相當飛黃騰達的年代。港商的加入,正為宜興紫砂注入了多元化的要素,壺式一新,工藝躍進。其中,出現在80初至80中左右的「荊溪姓製」底款,更是有著眾說云云不同一般的描述。
荊溪姓製底款最常見的說法是:「荊溪姓製是車間帶班的領導師父使用,因此荊溪姓製的壺都比較精緻。」但真的是這樣嗎?荊溪姓製的紫砂壺,在80年代初期的廠壺中,真的就比較神?

在此先說明,本文討論範圍不包含標準水平壺、線漂(芭樂)等五行水平類的壺款,本文討論以花貨為主,因為80初之後,一廠生產主力均以花貨為主。
讓我們整理一下,一些聽到或收集到關於80年代初期章款的使用資料,或許就有些眉目…
一、70年代末期,文化大革命之後,紫砂壺拼出口賺外匯,底款多用「中國宜興」四字章。
二、80年代初期,台灣地區瘋紫砂壺,但底款「中國宜興」四字被警備總部視為「資匪」,因此從香港進口時多把底款磨掉或以漆膠塗掉。
三、80年代初期,港商進入紫砂一廠,但為能順利讓紫砂壺進入台灣,底款多數不再使用四字章,改為荊溪六字章(亂六字)與荊溪姓製章、刻紀年款等。
當年的紫砂泥料,是以甲子泥(黑星土)為主,紅泥缺乏,因此有內紫外紅與年糕土的出現,但用章習慣是相同的。
我們再檢視一下在80初至80中我們所見過甲子泥的底款組合:

1、「中國宜興」底款+人名鉛印章或木頭章蓋款。 1976~1979年(沿襲文革壺之落款習慣)
      PS:亦有「中國宜興」小四方章慣見於1980~1981年,但所見皆非蜂球。
2、「宜興紫砂」底款+人名鉛印章或木頭章蓋款。 1978~1980年(大部分搭配鉛印蓋款)
3、「人名雙邊章」單底款。 1976~79年 (大壺居多,80年代後則為老技師繼續沿用,新入廠徒工已不用此章)
4、「人名石頭章」單底款。 1979~85年 (少數用落款方式,以名家壺居多)
5、「孟臣」小章款。1979~81年 (為中國宜興款與荊溪姓氏款的過渡章,以小品壺為主)
6、「宜興茗壺」小底款1979~81年 (把、或蓋落作者小章)
7、「無章款壺」全器無款1979~1981 (此批壺應為研究室少量生產之純手工作品)
8、「荊溪姓款」底款+鉛印名款1980~82年 (82年後鉛印蓋少見,或已不是黑星砂)
9、「荊溪姓款」單底款1980~85年(為最常見之風格)
10 「荊溪姓款」底款+刻詩句或款邊刻年份款為1982~84年風格 (荊溪+刻詩句或年份皆為佳品)
11 「雙魚藝瓷」底款,或把款「雙魚」1982~84年 (亦有「博雅」款皆為港商委託一廠訂製壺)
12 「詩句+把或蓋」雙款 1982~84年(底刻詩句大多為羅貴祥教授訂製)
13 「人名章款」+刻詩句 1982~84年(底刻詩句大多為羅貴祥教授訂製)
14 「人名章款」+把款 1983~85年
15 「荊溪姓款」+把款 1983~85年
16 「荊溪姓款」+蓋款 1983~85年
17 「荊溪姓款」+把、蓋款 1985年後~
18 「人名石頭大章」+把、蓋款1985年後~

由此可知,80初至80中廠壺的用章習慣為:
「人名章」:多為老技師與名家壺用章。
「孟臣」:多為小品壺用章。(例82小品)
「雙魚藝瓷」:港商訂製壺。
「詩句款」:多為羅教授訂製。
以上章款多為精品壺、小品與名家壺。
「中國宜興」
「宜興紫砂」
「宜興茗壺」
「陽羨紫砂」
以上四款多為70末80初用章。
反觀「荊溪姓製」章,是當年使用最廣泛的章款,亦是當年特定風氣下所改用的章款,並非特定人士才能使用。
潘持平老師也曾說過,當時的荊溪姓製印款使用,並無特定規律或某班就用哪個姓式,而是隨便發放的,也就是你拿到哪個姓製,就是哪個姓製的印章。
因此關於「荊溪姓製」:
一、為80年代初期至80中一廠廣泛使用的章款,具時代性。
二、比起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廠壺,80初至80中的廠壺工藝普遍比較精緻,因此有荊溪姓製是帶班師父做的,較一般廠壺為精美的錯覺,正確來說,應該是80中之前的廠壺,多數較80中之後的精美,但荊溪姓製的紫砂壺仍只是當時的商品壺,並非把把精品。
四、所有的「荊溪姓製」印章,均為紫砂印,並無牛角印或塑膠印。
經過以上說明,荊溪姓製的章款,便沒有那麼不可近人,那也只是當年紫砂一廠為因應特殊風氣下所使用的用章習慣而已,但可以確定的是,當時80年代初中的紫砂壺,比起之後的廠壺得確是迷人的多,荊溪姓製適風順流,正好隨壺而貴爾。

《後敘》
既然講到荊溪姓製的章款,那為何只到80中而已呢?
在中國共產的體制之下,是嚴禁個人主義的,因此在80中改革開放之前,是很嚴謹的。尤其是在80年代之前,在紫砂廠中更是眾人平等,沒有什麼高級工藝師、工藝師、技術員這種階級之分,那時的氛圍,是連同王寅春等老技師都要下來做商品壺拼外匯的,所用的底款也是中國宜興四字章,50~60年代則是荊溪六字章。
80初在港商進入紫砂一廠後,由於港商訂製與針對紫砂壺進行分級銷售,才開始有工藝師與技師等級之分,這時底款也才有少部份為工藝師的姓名章款,但多為精美壺品與名家壺為主,其它商品壺等用章,就如本文所述。
80中之後,中國改革開放,陶手們除了開始有自已的工作室,也開始正視自我價值的提升,因此石頭姓名大章,就開始出現在這個時間,當然荊溪姓製的章款,陶手們就不再使用,更多新血加入,這時的紫砂壺產量也開始進入高峰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